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四十年时光荏苒,四十年初心未改。

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有一位退休教师,他在创(系)院之初加入,陪伴工商管理(系)学院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发展历程。至今,他仍然满怀热诚,心系教育。

12月28日,是工商管理(系)学院举办成立40周年庆典的日子。他组织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师门,联合向学校捐赠了51万元人民币,设立“工商自强”奖学金,用于资助工商管理学院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这也是学校首个以师门名义捐赠设立的奖助学金。

他说:“我此举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年轻老师通过培养师门合作,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他,就是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郭东强。

年轻时的郭东强教授

结缘华大 深耕四十载

1982年,郭东强于厦门大学无线电物理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从事电离层结构的研究。但因父母老家都在泉州,郭东强一直有调回福建的想法。

彼时,华侨大学要新成立工商管理系,急需人才。偶然得此消息,郭东强联系了当年的系创始人,经过严格的考核,转型过来从事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教研工作。“当时系里已有几位同事也是从别的专业转来的,我也认为跨专业对管理学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学科交叉比较能有所创新,也就过来了。”他回忆道。

就这样,郭东强扎根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系)学院四十年,潜心教学、深耕科研。期间,他主持完成了三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次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有三部主要的教材与专著。多年来,他培养了137位海内外硕士、博士研究生,有不少人已经成为高校的教授或优秀的企业家。

郭东强与博士毕业生在一起

郭东强认为,团队协作在学术研究中十分关键,团队成员需要同心协力,才能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目前教学科研更应该重视团队的作用,坚定研究方向,拓展知识面,从交叉学科和学科融合中取得创新。

此次“工商自强”奖学金的设立,便是基于郭东强与学生们始终保持的良好互动联系,所结的硕果。他的这个想法在师门内提出,便有86位硕博士毕业生积极响应募捐。其中洪清鹏、黄水晶、徐锦全、张俊明4位校友就捐赠了26万余元。

代表师门签约协议的成都冠城集团副董事长、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校友洪清鹏就表示:“这次师门联合捐赠设立奖助学金的形式很新颖,我们各尽一份绵力,也是承担作为华大学子的一份责任,希望能为母校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我的想法是至少要募集到50万元以上,他们的慷慨捐赠也让我有了底气。”郭东强欣慰道。

获颁捐赠证书

签约仪式现场

心系教育 发挥光与热

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则源于郭东强数次赴西部支教的经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郭东强教授就有到宁夏支教的经验。宁夏是福建对口支援的地区,当年闽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情缘”,郭东强也是参与者之一。他曾两次被派往宁夏支教,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管理研究生班的授课,两次参加的学员有100多位,培养了多位硕士研究生,为宁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

65岁退休后,郭东强教授拒绝了多所民办高校的高薪聘用,自己选择前往条件比较艰苦的青海民族大学支教,继续发挥余热。在青海,郭东强目睹了贫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的学生在食堂吃饭只打一个菜,学校里的教研水平和生活条件也比较低……”但无论条件多困难,他都主动要求多为学生和教师开设学术讲座、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把自己几十年指导学生与教学和科研的经验,包括东部高校的一些管理理念,传输给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们。他说:“西部地区的建设亟需人才。我为当地的教师和学生传授教学和科研心得,也算是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回来后,郭东强便产生了对贫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的想法。他认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总会有相对贫困的学生存在,需要更多人伸出援手,在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华大,退休后的郭东强也依然十分关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发展,倾心尽力,悉心指导。比如,他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应对新兴学科的崛起给传统管理学特别是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建议学生和教师既要做到“走出去”,接触最新的学科前沿,广交学术界的朋友;又要“请进来”,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术大师的研究成果。他还经常与青年教师聊天,勉励他们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怕坐冷板凳,坚持下去必有效果……

郭东强在上课中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为华侨大学、为工商管理学院作出微薄的贡献。”郭东强说。


(责编:郑艺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