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由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携手向未来:海峡两岸非遗短视频创作营”活动开营仪式在陈延奎大楼206举行。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林庆祥代表学院和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致辞。他指出,两岸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子共同肩负促进新时代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期望参加此次创作营两岸青年学子,不断提升“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用你们创作的作品,生动、准确、创造性地展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中华文化根脉同源、命运同舟共济的主旋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融合,以实际行动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林书记通报了活动的日程安排和“短视频培训+限时现场创作”活动流程,对创作营的两岸学子寄予美好祝愿。创作营班长郑珊珊同学发言时,感谢活动主办方精心策划和付出及为两岸学子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她相信大家在本次活动中能有所感悟、提升和收获,并在未来为促进两岸交流与融合、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尽心尽力。
开营仪式由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桂亭主持,华侨大学港澳台侨办公室主任曾珊妮、北京大学视听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世新大学尚祚恒教授、许志明助理教授等嘉宾,以及来自海峡两岸近30名同学出席本次活动。
随后,与会师生聆听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周边传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陆地的“短视频的创作与创新”专题讲座。
陆地教授认为,短视频创作应当有“根”。从自己与台湾的渊源提到人找到自己“根”的重要性,指出寻根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潜意识。提出交往“近则亲”道理,即两岸应当提升交流的频次,才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他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历史和记忆,非遗文化则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而短视频是科技密码和时尚媒介,能同非遗碰撞出火花。
就短视频创作与创新的“七坑”与“八坎”。他认为,短视频创作应当力避“七个坑”。一避“大”,即避免重大题材、宏大叙事结构、广大场景影响传达和欣赏。二避“慢”,切忌人物或者物体活动慢,镜头移动慢,剪辑节奏慢等。三避“长”,故事长、对话长、镜头长则使得视频单调。四避“多”,忌讳人物多、头绪多、对话多、人物多。五避“全”,避免时间全始全终、空间全角全景、叙事面面俱到、表现十全十美。六避“重”,避免人物重复、景物重复、意思重复。七避“平”,忌讳故事平常、情节平行、语言平淡、主题平浅;陆地老师提出短视频创新必过的“八坎”:一需“短”中见长,镜头精准,以质量之长补数量之短。二需“简”中存要,要努力追求故事婉转、情节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意在料外、奇想天开的效果,即选题要以小存大、表现要以小见大、冲突要以小博大、结果要以小胜大。三需“浅”中求深,即叙事上深入浅出。四需“特”立独行,取材独特、镜头特写,提升细节和情感张力。五需“快”浪逐风,即应镜头快速、运动快速、节奏明快。六需“化”气为象,即对抽象事物进行“化育”,形成艺术之美。七需“精”新动魄,即创作始终求精求新。八需“趣”味无穷,即需追求视频的妙趣异趣等。
陆地教授指出,媒体发展有互联网接入、数字化生存、视频化呈现、移动端发展、精品化为王、法制化管理五大趋势,短视频创作应当遵循媒体发展趋势进行,从而再现短视频艺术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