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编者按:2016年,我校印发的《华侨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建设的重中之重。2017年是学校“学风建设年”,围绕学风建设,各学院有何深入的思考?有哪些奇思妙招?华侨大学报推出学风建设系列报道,介绍各学院塑造良好学风的措施与成效。

 

    “国际关系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娴熟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能熟练应用国际交往规则处理国际事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谈起国际关系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巧贞如是说。

    2015年4月,依托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资源与平台,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学院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自成立以来,学院坚持每年开展学情调查,注重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摸清学生自我成长的满意度情况。

    “调查发现,新生在刚入学时学习主动性普遍偏低,学习效能不足,花费在学习、阅读上的时间较少。”陈巧贞表示,作为华侨大学新成立的学院,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认同感和自信心,将是学院良性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推出了“本科新生导师制”,由全体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为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由于学院师生比比较低,导师可以做到每个月都与学生见面,甚至一对一地进行指导。”陈巧贞介绍,“我们希望借助专业教师对所学专业和人生经历的理解,来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人格塑造。”

    在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带着学生到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到校外考察社会文化实情,共同探讨专业与社会问题已是常见的景象。陈巧贞认为,导师制的推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而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是国际关系学院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院积极策划了“国关读书会”,让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学生发展情况推荐书籍,并由教师担任每期读书会的荐读、导读。

    据陈巧贞介绍,读书会阅读书籍类别广博、内涵丰富,是学院在专业阅读之外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从讲台上走进学生中,以其人生智慧和读书心得引导学生静心体悟、汲取文化营养,让阅读不再“冷冰冰”,也让师生的距离更近。成立至今,国际关系学院已举办了19期读书会,每一位本科生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了不同老师主持的读书会,活动甚至还吸引了其他学院的学生参与其中。

    “关与你”国际文化学生论坛则是学院为聚集国际化学习资源,扩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组织策划的一项第二课堂活动。2016年第一期“关与你”活动中,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15所世界著名高校的27名大学生做客国际关系学院,同时吸引了我校其他专业和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参与。几十名中外青年针对英国脱欧问题、美国大选、美国亚太政策、欧洲国际关系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各抒己见,也就中外美食、旅游文化等诸多生活领域的话题热烈交流。

    2017年,第二、三期“关与你”国际文化学生论坛也如期开展。陈巧贞表示,“论坛体现了国际关系学院作为新兴学院倡导创新、鼓励试错、跨文化交流、多元表达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外语水平、拓宽国际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组织学生参与高规格的国际学术活动和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国际关系学院扩展学生视野、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又一途径。国际关系学院学术资源丰富,2015年以来,学院举办了中泰战略研讨会、金砖智库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大型会议,众多一流学者和专家来校演讲、交流。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不仅作为倾听者参与其中,不少人还作为志愿服务人员参与到会议的组织工作当中。如今,“华侨大学外交外事礼仪服务队”“四端文物馆讲解队”已成为了学院的名片,其中的优秀队员还被选为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的志愿服务者,并获得表彰。

    2016年10月,学院对2015级本科学生进行的一次学情调查显示,该级学生较之入学之初,学习主动性、学习效能感、时间利用率、就读满意度等指标均有积极变化,学生们对于大学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专业认知和认同度明显提高。

    陈巧贞表示,学院目前正积极推进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在凝练过去几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国际关系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教风塑造、学生引导等方面全面提升学院学风建设的整体水平。

   (原载于2018年1月23日第903期《华侨大学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