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志愿者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 志愿者培训 > 正文

国际中文教学中文化的作用

来源:孔子学院 时间:2024-05-23 作者: 点击:

案例一

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男”“妇”“婚”“安”“家”“好”等,“男”是会意字,从田从力,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而在古代,家务被认为是女人的主要职责,所以“妇”(婦)在《说文解字》中是“从女持帚洒扫也”,“帚”为笤帚的象形。讲清了这些字构造的文化内涵,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记住这些字。

案例二

学生经常混淆“礻”字旁和“衤”字旁的字,如“礼”“社”“福”“祖”“神”与“初”“衬”“衫”“裤”“袜”等字,虽然它们的偏旁只有一点之别,意义却迥异。“礻”字旁常常跟祭祀有关,而“衤”字旁则跟衣物有关。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两个偏旁所蕴含的意义而仅作外形上的区分的话,学生很难分清、记牢,而加入了文化讲解,学生就能识别并掌握这些字了。

案例三

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和用法有时会相差很大。如“狗”在汉、英语中感情色彩差别就很大,英语中的“狗”多是正面表达,如“a lucky dog”“my dear dog”“love me, love my dog”。汉语中的“狗”却多与贬义相联系,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此外,不少动物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附加意义,如“牛”在汉语中有“忠厚、勤恳”的附加意义,而“狐狸”则带有“奸诈、狡猾”等贬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拓展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字。

案例

汉语的问候语与西方差别很大。譬如“吃了吗?”“去上课呀?”……这些见面问候语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常用的客套话,用于表示关心,往往并不需要详细准确的回答。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问候方式则可能被认为不礼貌,甚至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对这些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含义作延伸讲解,消除学生的迷惑与误解。

案例

汉语中的谦敬语与西方差别也很大。当被称赞时,中国人的回应往往是自谦,如“哪里,哪里”“一般一般”“不好,不好”“差得远”等。汉语的称呼语中也有大量谦称。譬如,自称“鄙人”“晚生”“在下”等,称呼对方或其亲人则一般用敬称“您”“令尊”“令堂”等。西方称谓中则少有对应的敬谦语,除非一些特定的正式场合。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他们才能尽快摆脱母语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汉语表达方式。

承露华教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