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本科教学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应知应会——生物工程专业篇

作者:   时间:2024-04-03   点击数:

一、专业优势和特色

华侨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创办于1981年,是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获得福建省第一个生物化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并于2021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工程是应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化学及工程技术等方法,按照人类需要,利用、改造和设计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经济、有效、规模化地制造各种产品,并借助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为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本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三大特点:一是交叉性,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是由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涉猎广泛;二是实践性,实验、实习、设计类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前沿性,在教学中立足可持续发展观,结合生物、医药、健康等相关产业发展特点,融入新工科建设理念,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生物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生物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生物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融入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伦理、环境等因素,并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生物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有生物工程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模拟等基本技能,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和评价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及伦理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生物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物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生物工程及相关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生物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交叉学科背景下的生物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职业发展预期

生物工程专业融合理学、工学及人文等学科内容,理工并重,培养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适应生物、医药、食品、农业、环境、化工、能源、材料、信息等传统及新兴领域经济建设需求,从事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设计与运行管理、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的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实际工作预期能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能适应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融会贯通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和生物工程专业知识,能针对复杂生物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能够跟踪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生物技术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具备工程创新能力,能综合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工艺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

3、具备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综合考虑法律、伦理、安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备健全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的能力。

5、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具备职场竞争力。

四、专业毕业生主要的社会竞争优势

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及学习进取意识,熟悉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工程技术前沿及交叉学科特点,能适应国内外、港澳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从事生物转化、酶催化反应、细胞培养、生化分离等生物工艺过程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优化,亦可从事新兴的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生物大数据处理和应用、生物智能制造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的研发和设计工作。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2300
版权所有 1996-2009 华侨大学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