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至30日,国家艺术基金《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集中培训,进入绘本创作实践创作训练专题阶段。课程班邀请老一辈绘本画家胡博综先生给大家进行第一阶段授课。
八十高龄的胡老师首先深情地给课程班的年青一代回顾了自己早年的求学和绘画经历。文革期间,胡老师被下放到苏南农村、生产队,当时主要画领袖像,也给故去的村人画肖像。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连环画创作,主要以速写的形式表现劳动人民;他说自己速写本不离手,从速写入手进行连环画创作。
胡博综老师的连环画创作,题材涉及古今中外。他说回头看看,多是淡淡之作,能使自己满意者极少。他表示自己对现实题材的创作是偏爱的,这不仅因为现实题材有着广阔的天地任人驰骋,也因为自己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曾在六十年代末被下放到农村,没想到却使他认识了一批农民朋友,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了几年,以致使他产生了用连环画去表现农民朋友、农村生活的强烈欲望。1971年开始,胡老师创作了一套农村题材的连环画,首次参加了全国美展,他说这大约是他连环画创作“ 长征”的开始。
胡老师认为,所谓现实题材的作品更好表现,是因为所涉及到的事、人、物都是生活中存在着的, 只要你有心去搜集,或者去感受,就都能得到。但它也有难于表现的一面,正因为这些事物读者亦能接触到和感受到,甚至是读者本人经历的故事,因而画出来的东西要让读者信服,就很不容易。画得稍有破绽,人们就会给你发难,觉得根本不是那回事儿。他曾经给《连环画报》画过一套农村题材的稿子。为这套画他还特地去农村搜集了素材,但发表后不久就收到画报转来的读者来信,说他将推磨的方向画反了。胡老师说,这是农村最起码的生活常识,而在这儿却出了笑话。尽管这样,胡老还是有信心将现实题材画好,在深入生活中力求观察得深一些,思考得多一些。
看稿
胡老师还就画面的疏密关系,黑白灰关系,以及服装、道具,以及素材搜集等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用线造型很怕流于程式、俗套。郑板桥总结出“画到生时是熟时”;黄宾虹说: “作画宜熟中求生, 学习应生中求熟。”生和熟是艺术的辩证法。太熟了就会油,连环画创作量大、幅数多就更是如此。胡老师每接到一个本子总想尽力做到与前一本有所区别,努力寻找新的表现语言。他总希望自己的绘画语言朴实无华,不装腔做势,尽量不扩大与读者间的距离。从这一宗旨出发,多年来他创作了从《京江怒涛》到《十二品正官》,再到《要是我当县长》,逐步使自己的风格趋向成熟且多样。
也许是当了多年编辑的缘故,对于读者的因素考虑得多些。胡老师认为一本连环画要让读者看懂,看得有兴致,总是要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当前连环画和其他画种一样,风格各显,竞相争艳,有很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不乏很有创见的力作;但也有原封不动因袭前人画法的,有仿照国外一些人的表现方法的,有夸张的、变形的、抽象的等等。认为新、旧都是相对的,各种画风都应该有它的位置,每种表现方法都有不同阶层不同趣味的接受人群,即使有互相看不顺眼的也不应互相排斥。各自走自己的路,那么连环画这个画种就会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讲评
炎炎夏日,对于来自全国各地30名学员的作品稿子,胡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修改建议,并推荐完善的改进方案。胡博综先生教学非常认真和严谨,几乎就每个有问题的稿子一一画出新的构图和构思方案,使学员们受益良多。作为著名的老一辈绘本画家,胡博综老师真正展现出诲人不倦和激励后学的良师风范,他精湛绝伦的绘画技艺给课程班的每一位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