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

艺术采风实践专题(三)

作者:李柯锦 编辑:芦超 发布时间:2019-07-08阅读: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课程安排,6月26-28日,项目组进行了第三次艺术采风实践。学员们在叶扬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武夷山脚下的五夫镇、下梅古民居、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地进行为期三天的采风与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1.朱子故里五夫镇

    五夫镇坐落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始建于晋代中期,原名“五夫里”。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

朱子故里

    学员们深入观摩了五夫镇具有代表性的“兴贤书院”、“兴贤古街”、“刘氏家祠”、“三市街牌坊”、“朱子巷”、“紫阳楼”等,对此地的建筑遗址、人文精神和“兴贤育秀”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

俯瞰五夫

2.下梅古村落

下梅村系是武夷山脚下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落。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下梅”。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中心,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清代茶市风貌街,是下梅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为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接着,学员们沿着河边道路来到了下梅古村的镇国庙。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镇国庙

    之后,从镇国庙出来继续沿着街道前行来到了邹氏家祠。这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下梅古村的标志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

邹氏家祠

    从邹氏家祠右侧门出去,穿过小巷,便来到“邹氏大夫第”,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

邹氏大夫第

 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樊川”花园

 回到下梅村中间,跨过当溪,一行人到了另外一边,这里还有一座老房子,据说,这里是下梅村最早的名人故居——明代程春皋所建的隐士居。

    这是一座有价值的民居,格局呈“四门五厅”,进深达80余米,六道门连通着五层厅堂,上一层台阶就是进入一层厅堂,每级台阶高约半尺,自外向内递升,当地人把这种平面布置称为“步步高”。“步步高”不仅利于排水,也有隐喻着步步高升的意思。地势最高的厅堂,是家中长辈的居所,反映出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人伦精神。

 明代程春皋所建的隐士居

    3.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学员们观摩学习茶文化并搜集采茶故事的素材。福建省武夷山市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坐落在崇安茶场,占地13800.8平方米。2006年王顺明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2008年获“黑龙江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肉桂、大红袍金奖”,2009年武夷山国际茶业博览会授予“武夷茶十大品牌”称号,同年中国茶叶博物馆授予“武夷岩茶馆藏标准名茶”称号。

福建省武夷山市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王顺明是享誉中外的著名茶人和国家高级审评师,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琪明茶叶创始人。他自1974年以来,一直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并亲自管理、制作大红袍母树20余年,其旗下“琪明茶叶”系列产品是岩茶大红袍中的珍品,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指定收藏的标准名茶。项目组在王顺明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研究所,全面地了解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辉煌历史和现状,深入感受了“茶文化”的艺术境界,也深刻感受到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艺术魅力。

学员们与王顺明先生合影

通过此次为期三天的艺术采风,学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观摩学习目标,也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创作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

 

 

 

 

 

 

 

 

 

 

 

 

 

Baidu
map